特保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記者昨從商務部網站獲悉,阿根廷政府部門表示或將參照此前巴西與美國的做法,對原產于中國的汽車輪胎進行反傾銷調查。
最新消息
記者昨日從國家商務部網站獲悉,阿根廷政府部門表示或將參照此前巴西與美國的做法,對原產于中國的汽車輪胎進行反傾銷調查;不排除對中國生產的小汽車用輪胎征收反傾銷稅。
阿根廷對中國汽車輪胎的反傾銷調查一旦成立,中國汽車輪胎產品出口又面臨新的障礙。一旦這一做法蔓延,中國輪胎出口南美洲的大門或將關閉。面對一浪接一浪的特保案浪潮,國內企業除積極應對外,目前正積極謀求開拓本地市場。但產品調整、銷售渠道不暢、賬款回收難都是企業“向內轉”不得不面對的難關。
專家建議 調整出口結構是首要任務
面對接二連三的“特保案”,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表示,在當前形勢下發生輪胎特保案并不奇怪,中國企業能做的就是調整出口結構,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張燕生說:“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產品必然更容易引起貿易爭端,提高科技含量,加大創新力度,鑄造品牌影響力才能增加產品競爭力。”
“美國面臨的經濟問題依然非常大,中國不要過度依賴出口,否則復蘇的過程將更加痛苦。”新際金融集團首席策略師科比·戴利對中美貿易爭端有這樣的看法。
廣東省政協特聘委員、捷成洋行董事李家祥有多年貿易經驗,他說外貿環境風云變幻,應對之道是企業本身要對市場有不同的情景預測,“像輪胎企業,就是把太多的希望集中在美國市場,現在的應對方法就是調整自己。”
其實,一些輪胎企業由于早已預料到美國出口市場萎縮而提前調整了市場策略。國內最大的輪胎企業之一杭州中策集團(0.295,0.02,5.36%)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該公司80%的產能依靠國內市場消化,外銷業務僅占20%,其中只有1/4銷往美國,而且屬特保范圍的輪胎只占美國市場銷量的30%。因此,特保案對該公司影響不大。
權威調查 僅17%出口企業愿轉內銷
但是,像中策這樣的企業并不多。盡管面臨巨大的出口壓力,仍有不少企業不敢涉足內銷市場。商務部近期一項調查顯示,只有17%的出口企業表示愿意嘗試內銷。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建設上存在缺陷。
廣州華南輪胎公司總經理鄒勇志對本報記者表示,為減少對出口市場的依賴程度,該公司從兩年前一開始同廣州本地自有品牌汽車企業同步研發相關輪胎產品配套。“如果華南輪胎公司能完成本地化配套,則能大幅減少特保案帶來的沖擊。”
然而,由于出口型企業轉向國內銷售涉及稅費與鋪設營銷渠道多方面問題,鄒勇志表示將同國內多家輪胎企業一同爭取向國家相關部門申請“救濟措施”,以解決特保案帶來的燃眉之急。他認為這不僅可減少特保案對國內產業的正面沖擊,而且能為國內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實惠。
期盼國家出手協助回歸國內市場的不僅是輪胎企業。很多外向型企業在國際金融危機后試水國內市場時都碰到不少困難。
內銷市場
“三座山”
產品調整
一些出口企業產品專門針對國外市場設計,并不完全適合國內市場需求。
渠道不暢
很多外銷企業在內銷市場的渠道建設要從零開始;短期內也不適應國內市場的營銷方式。
收賬難
內銷市場貨款收回周期通常比出口要長;很多企業懼怕三角債、拖欠貨款。
企業轉型內銷要跨“三座山”
輪胎企業要轉向內需,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本土企業是否愿意采購?某乘用車公司負責人表示,雖然造的是自主品牌轎車,但大原則是整合全球資源,“采購時我們會首先考慮質量,然后是價值成本,還有供應商管理水平和質量控制能力等方面。具體到輪胎采購,沒有設限一定要選擇選擇哪個區域的供應商。”
廣州本地車企均是日系車,業內素來認為日系車的零部件配套體系較“封閉”,偏愛有日資背景的供應商。不過,昨日一名熟悉情況的人士對本報說,本田和豐田對輪胎采購都持開放態度,“采購的輪胎包括普利司通、米其林,不存在地域‘歧視’。”
但廠商采購不設限并不意味著國內市場就是一片坦途。對包括輪胎企業在內的所有外向型企業來說,轉頭面對國內市場時,產品調整、銷售渠道不暢、賬款回收難都是企業“向內轉”不得不面對的難關。
收賬難是不少外貿企業“向內轉”最大的顧慮。深圳濟源造花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小青表示:“我們十年前也做過內銷,但給三角債、拖欠貨款這些事搞怕了,直到現在還有幾百萬元的爛賬沒收回來。”目前,出口主要采取信用證等方式交易,先付定金,貨物運到就能收到錢,差不多等于現金交易;國內市場收回貨款周期要長很多,而超市、百貨公司多采取賒銷方式,企業收回貨款起碼要三四個月。
出口企業轉向內銷市場還面臨技術轉型和產品調整。很多出口企業的產品都是針對國外市場生產、設計,并不完全符合國內的要求。
重新鋪設營銷渠道也是出口企業的顧慮之一。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我們有完備的批發網絡,現在國內流通市場體系建設尚未完善,我們將引導內地零售商向地區品牌總經銷、總代理的方向發展,這樣就能像國外那些總經銷商一樣,一次下十幾個貨柜的單,更加適應出口企業的營銷模式。”
(編輯:中國電動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