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中國一汽集團進出口公司與中非發展基金簽訂合作協議,投資1億美元在非洲建廠。無獨有偶,比亞迪也爆出了欲在美國建廠,組裝電動轎車的消息。
伴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分析人士指出,中國車企通過資本輸出,海外建廠已經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對于傳統汽車項目來說,中國車企依舊是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發達國家成熟市場缺乏亮點。如何突破這道難題?成為了不可逃避的現實。
或許,像比亞迪以新能源技術作為突破口,或者以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方式曲線進軍成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在人民幣“被升值”的預期之下,中國汽車業又應該如何設計“走出去”的路線圖呢?
路線之變:從傳統汽車“農村包圍城市“,到新能源汽車“中心城市開花”
據了解,此次一汽集團在非洲的投資為1億美元,是迄今為止中國汽車行業在非洲投資的最大的項目。其中,一汽集團投資5500萬美元,中非基金投資4500萬美元,雙方共同在非洲建設大規模本土化生產基地,完善銷售以及服務網絡。
目前,一汽在非洲17個國家已經建立了銷售服務網絡,共出口整車2.5萬輛,并在南非、坦桑尼亞等國家建立了本地化生產設施。而此次雙方按照簽訂的合作協議,將依照中國對非洲的投資政策,規劃和投資非洲市場成熟可行的汽車和零部件投資項目,有序地開發非洲市場,利用雙方優勢,推動中國汽車以更快的步伐走向非洲,加速中國汽車工業出口增長模式由貿易輸出向資本輸出和技術輸出的轉變。
可以說,與中國其他車企走“亞非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一樣,一汽此次投資也選擇了汽車工業尚未發展成熟的非洲地區。
在此之前,華晨與中非發展基金、埃及巴伐利亞集團,在埃及開羅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在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投資設立“華晨埃及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和“華晨埃及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生產和銷售華晨汽車旗下系列轎車、面包車等整車產品。此外,2009年,江淮在越南成立了合資公司;奇瑞在海外建廠數目也達到15家。
如果說,中國車企在傳統汽車領域的外征之路是“農村包圍城市”,那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則是選擇了重點區域的“中心開花”。在一汽簽訂協議之前,比亞迪爆出欲在美國修建一座工廠,組裝電動車發展美國市場的消息。據了解,比亞迪目前正在美國市場開展電動車的渠道建設,計劃在下半年向美國市場出售電動轎車。
原因:既是參與全球競爭之舉,也是應對人民幣“被升值”之急
然而,無論是選擇二三線欠發達國家,還是選擇歐美的主流汽車市場,中國車企的海外擴張是一種必然選擇。業內分析指出,眾多車企掀起的多輪海外擴張表明,自主品牌已經從原始的對外貿易發展到了資本輸出的階段。
據中國機電商會汽車分會最新發布的年報顯示,去年我國汽車出口呈現量價齊跌的態勢,全年共出口整車及各類底盤37.07萬臺,同比減少44.7%。出口金額51.93億美元,同比減少42.6%。這一方面是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使海外市場汽車急劇萎縮;另一方面與各國不斷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有關,而海外設廠,將有效地減少貿易摩擦。
汽車資深分析人士向寒松表示,汽車企業的海外設廠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從成本角度來看,自主品牌在南美、非洲的設廠,雇用當地的勞工,不僅能有效的降低成本,更能與當地政府搞好關系,做到本土化的生根發芽。并且,從歐美、日本等汽車工業發達地區來看,當出口“本土車”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車企便會輸出“本土資本”,通過本土化生產參與市場競爭。
此外,在人民幣不斷升值下,本土化生產能有效的避免匯率變化帶來的利潤損失。據了解,我國大部分汽車出口產品的利潤率已降至10%以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人民幣繼續走強,對于出口汽車來說,無論是維持原價降低利潤,還是提高價格維持利潤,都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困局:二三線國家風生水起,發達國家依舊缺乏亮點
目前,車企海外投資熱潮一波接一波。但是,自主品牌選擇的區域基本集中在非洲、拉美、東南亞等二三線發展中國家。以非洲為例,長安、一汽、華晨等眾多企業都有多年的發展經驗。并且,經過多年的發展,自主品牌在這些市場已經積累了較多經驗。海外設廠已經擺脫了簡單的設立組裝廠,而是開始了建立品牌、開拓銷售服務渠道等等。
在此次一汽投資之前,國內另一家汽車巨頭長安汽車就宣布,5年內在南非投資8000萬美元,建立新工廠并設立汽車金融公司。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自主品牌在歐美市場的發展卻是舉步維艱,缺乏讓人興奮的亮點。“成本、技術依舊是自主品牌在發達國家建廠的主要門檻。”向寒松表示,在發達國家建廠,企業成本將會大幅度增加,加上產品規模效應較小,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據了解,國內自主品牌在歐美市場需低于市場近30%的價格,才能吸引消費者購買,如此一升一降,自主品牌無法承受其成本壓力。
此外,歐美市場有著較高的技術壁壘。據了解,國外成熟汽車市場技術認證較為繁瑣,其技術法規涉及安全、環保、節能等各方面,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資源與時間成本。
趨勢:依托新能源技術超車,或收購兼并曲線進入
然而,比亞迪此次欲在美國建廠,則有讓人眼前一亮之感。其主要是開拓新能源汽車全新領域,依托電動車技術,借助新技術革命的契機,彎道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此外,在傳統汽車領域,自主品牌單騎闖關不斷受挫之時,通過收購品牌曲線進入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有分析指出,國內自主品牌經過多年的發展,尤其是去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高速發展,實力已經不能與之前同日而言,無論從產銷規模,還是從技術儲備上看,與國外大車企的距離正在進一步縮小,部分企業已經具備了海外并購的實力。
目前,吉利收購沃爾沃已經進入了最后沖刺階段。IHS汽車工業分析師表示,成功收購沃爾沃,對于吉利來說,能得到西方消費者的信任,進而快速地發展西方汽車市場。
向寒松認為,收購海外品牌,無論是看重人家的技術積累,還是品牌效應與市場,都應根據企業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并且,選擇何種方式進入市場,也要依靠自己的實力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