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稱,國家對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方案將在本月內公布,補貼標準將根據節油的多少來確定,個人主要限定在購買新能源轎車,最高補貼5萬至6萬元,最少可能不到1萬元。這是中央政府的補貼部分,有的地方也表態,中央補多少,地方給予同樣的補貼。
電動車的問題在中國已經至少爭論了15年。上世紀90年中期,就有“電動車離我們究竟有多遠”的討論,通用和豐田也都在廣東南澳建過電動車示范區,但最終實驗數據表明,電動車還不能夠實現產業化。近幾年,由于能源緊缺,電動車問題被重新提出來并擴大為新能源概念,變成熱點。
從目前的研究結果看,電動車的技術還未突破,所以我們堅持認為,新能源車不能孤注一擲把寶押在一個方向上,否則將來補救都來不及,損失可能很大。現在還是應該做多方面研究。現在對電動車大量投入,盡快實現所謂“規模性發展”,風險很大,很不理智。提出五年之后達到500萬輛,簡直有點不自量力,只能是美麗的泡沫。
對電動車企業技術投入和技術創新,國家給予資金支持,是為了提高企業研發的積極性;補貼鼓勵購買新能源汽車,是在消費環節讓消費者也有積極性。但是,從根本上講,一個長期要靠政策補貼才能生存的產業,可能會成為一個黑洞,這樣的產業是沒有發展前景的。電動車產業規模小、量少的時候,國家還能補得起,如果真的把規模做大了,國家能補貼得了嗎?電動車如果一直靠政府補貼才能生存,規模也就不可能做大。如今民生問題如此尖銳突出,教育、醫療、房價被稱為壓在中國人心頭的“三座大山”,卻要用全國納稅人的錢給少數人補貼買車,這本身就極不公平、不合理。
不久以后,北京市民購買私家電動車,可獲得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補貼,僅中央補貼即可達5萬至6萬元。按照當前電動車的性價比,這樣的補貼還是很難激發人們購買熱情。比如一輛與傳統能源汽車性能配置大體相同的車型,傳統能源車價是10萬元,電動車價是20萬元,國家補貼6萬,消費者還是不會選購電動車,因為還有4萬元的差價。想想看,小排量車購置稅僅僅調整了2.5個百分點,絕對價格相差幾千元,對市場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就不難知道相差幾萬元對市場購買的影響了。盡管說“節能環保,人人有責”,但是在市場上,人們還是會向利益一方傾斜。
讓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充當一次“試驗品”,檢驗電動車技術的成熟度,不是不可以,因為電動車畢竟要通過真正的市場實驗,但是,由于目前電動車技術還遠未成熟,車價居高不下,補貼過高,國家無力承受且不公平,而有限的補貼又難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這樣的事情從市場經濟角度來講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