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精神抓落實抓改善
——記江蘇宗申電三事業部 白志忠
江蘇宗申白志忠部長從事一線生產管理工作已經有二十七年了,創新是白部長始終不渝的追求。他認為,創新要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將日常的工作放在心上,用高度的責任心,以“快、好、省”的工作準則,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迫切地想辦法解決問題,抓落實抓改善。
原先白部長所在的摩三總裝車間,一條生產線就要配備90人左右,雖然當時日產量在310-330臺之間,但是線上崗位多,節奏過快,導致員工工作不適應,效率不高。白部長根據所學的精益生產中現場七大浪費的理論,對裝配線上動作、等待、物流多次搬運的浪費問題進行改善。他認為并不是線快,效率就高,單純的加量是不能長久的,線體要進行平衡。2011年他先在摩三總裝裝配一線試點,改造線體流程,測試每個崗位的工作時間,調整工作內容和工序。一些能在線下部裝的零件,如前輪、前泥瓦、前減震這三個配件統一在線下部裝,用機械線來拉動節拍,提高部裝效能,解決了等待的浪費。原先90人縮編到59人,一條線日產275-280臺,最多時可達到300臺,投入人員和下線數量達到了合理比例。這一創新改善,簡化了工序,工作節拍更易掌握,提高了人員適應性;減少了人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試點成功后,白部長馬上就在摩三總裝部全面推廣,落實到每條生產線上。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生產,在產量不下降的情況下,今年7月份摩三總裝部人數570人,遠遠少于2011年最高峰時的733人。他調任到電三以后,將這套線體新流程立即在電三總裝車間推廣使用。
除了對流程的改善創新,他還特別關注工作中勞動強度的問題。摩三總裝裝配對安裝車架的轉運一直用平板車運輸。一條線上拉車架就要4個人,其中2人專門負責搬運沉重的架子,勞動強度非常大,人員流動性大。并且車架疊在一起有掉落的危險。白部長苦苦思索改進的方法,最后他受到叉車的啟示,讓工藝人員設計制作了專門放置車架的工具,把車架立起來兩邊放。現在,1個人用牽引車掛上就可以輕松運輸十幾個車架,也不存在車架掉落的安全隱患。此外在裝配線上,白部長還創新地安裝了滑軌,把沉重的車架、后橋吊起來,大大減輕了勞動量,原先3個人的工作,1個人就能完成。
對于工作中的異常點,白志忠部長也千方百計地用創新的方法改善落實。在轉運成品車的時候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了入庫牽引掛具,轉運數量增加,運輸速度降低,安全有了保障。轉運人員、轉運次數減少,汽油耗油量降低,成本有了保障;把套最早用“小太陽”來烘烤,耗電量大不說還很不安全。白部長在查閱資料后,在功率小的暖風機上裝了個自行設計的保溫箱,解決了耗電量大和易發生火災的問題。
白志忠部長在工作中不斷創新,并且運用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去,讓工作速度再快一點、工作質量再好一點、時間費用再省一點,真正做到了“快、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