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電動三輪車產業的情況如何?權威數據顯示,目前電動三輪車的社會保有量預計在4500萬-5000萬輛之間。2014年電動三輪車的產銷量已經突破1000萬輛。2015年的產銷量預計增長45-55%。究竟電動三輪車社會保有量達到多少數量才是社會飽和度的頂峰值?根據產品屬性、消費人群數量、產品的替代性等眾多因素疊加起來,預計電動三輪車的社會保有量達到7000萬-8000萬輛是一個飽和的節點。從表面上來看,電動三輪車未來還有2000萬-3000萬輛的市場增量消費的空間,以及大約每年產生約300萬-350萬輛的存量更新的空間。而目前電動三輪車的年產量預計在1600萬-1800萬輛之間,而過剩率預計在40%左右。因此,對于電動三輪車企業也將陷入兩輪車企業一樣產能過剩的困境。
盡管電動三輪車市場的蛋糕很大,進入到這個行業的企業幾乎都能分享,但企業之間分享的程度存在著很大差距。這就如同電動兩輪車在2011年前后的情況是吻合的。
雖然電動兩輪車還是沿用老國標,但是電動三輪車至今連沒有名分都沒有,至今制訂電動三輪車的國家標準連個起草單位都沒有冒出來,隨著產業規模與社會保有量的日益增加,一些社會問題也將隨之增加。因為沒有國家標準,各地尤其是一二線城市對電動三輪車采取的限制與禁止措施也將不斷地增多。可以想象,電動三輪車未來的幾年中,有諸多的問題糾集在一起。
電動三輪車的空間一方面是市場給予的,另一方面還要靠電動三輪車的行業全體企業的努力爭取得來的。現在,電動兩輪車的發展因沒有國家新標準已經受到影響和制約。電動三輪車行業應該重視前車之鑒,不要重蹈電動兩輪車的覆轍。
因沒有國家和行業標準,廠家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將會不斷增多,尤其是電動三輪車引發惡性交通事故,給電動三輪車產業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因此,電動三輪車企業特別是規模大企業盡早聚集起來,抽出人力、精力與一點財力進行行業標準的制定。盡管國家標準一時還沒有辦法搞定,先從行業標準入手,并通過媒體的宣傳進行造勢,這樣可以為電動三輪車企業的發展開拓出一條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