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王子冬發言實錄:
動力電池已成為我國電動汽車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的瓶頸技術。目前我國電池研究和生產企業眾多,但總體實力不強,產業鏈條不完整,還面臨著國外企業進入中國給我們造成的壓力,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們如何應對?
我們需要對前進中的深層次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系統思考,重點突破、穩步推進。
社會各方科研力量需共同努力,以支撐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機遇。
勝出者往往不是因為能力,而是觀念。我們整個產業遇到的壓力:
全球鋰離子電池企業前4強分別是三星SDI、松下、LG 化學和索尼,其中三星SDI 已經超越松下而成為全球第一。從數據可以看到,三星SDI 一家企業的產銷量幾乎相當于中國前10 強的總和。
中國前10 強企業的產銷量總占比為78%左右,這也是與全球表現明顯不同之處。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中國企業普遍缺乏規模優勢,且未來一段時間內這種狀況恐較難改變。在規模效益不足的情況下如何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是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一道亟待解決的課題。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是: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與電動汽車企業的關系過于松散,相互的忠誠度不夠,電動汽車企業對待動力電池企業只當作零部件供應商,認為是可以有多種選擇的。在這種情況下動力電池企業不愿意為電動汽車企業開發合適的動力電池。
動力電池企業需要和電動汽車企業同步成長和發展,缺一不可。這些可以從國外企業和電池企業形成緊密的研發共同體就可以看出,這些企業在動力電池上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戰略同盟研發關系。而我們國家,現在整車廠還把電池企業作為一個供應商來看待。
挑戰1、決定電動車前途的不是成本,是效率
制約純電動車普及的最主要瓶頸,其實不是續航里程,因為多裝電池,續航里程就高了,像特斯拉那樣;也不是成本,隨著普及程度的提高,成本終究有辦法降下來,像亨利·福特的流水線之于汽車那樣;決定一項新技術最終能否得到普及的,是效率。
這里指的不僅是能量轉化效率,這方面純電動是很高的,比傳統內燃機高多了。是使用效率,目前純電動車的比較好的充電水平,也只能做到20分鐘充電80%(續航大約100-120公里);假設平均車速是60km/h,也就是說,每開2小時車就要停下來充20分鐘電!實際上,即使到處都是充電樁,你也不大可能隨到隨充,難免要排個隊,假設前面有2輛車,那么你就要等1個小時。這樣的效率,是無法作為日常交通工具使用的!
所以,在充電一次的行駛里程在200km以下的電動車,如果不能解決電動車能量快速補充問題,即使充電樁普及了,純電動車也無法完全替代傳統汽車,它也只能作為一種補充,適用于短距離移動。
解決的途徑:減輕重量,降低能耗;加大電池組能量;加裝增程器;加裝高效太陽能發電板,補充部分能量;更換電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