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往屆不同的是,本屆北京車展,互聯網公司正式從幕后走向前臺。樂視、前途、法拉第、奇點汽車紛紛將樣車擺到展臺上,人們對互聯網汽車的好奇心得到最大滿足。一時間,智能汽車的話題已經蓋過了新能源汽車,不管是傳統車企還是IT企業,大家都在描述自己心中的未來汽車生活。
這場汽車智能秀雖然夢幻,但多數人卻無法預判它究竟距離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多遠。現實中,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依然激烈,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仍然步履蹣跚。傳統車企不拒絕擁抱互聯網,但把車賣好、盡快降低百公里燃油消耗值卻一直是他們的頭等大事。
所以圍繞智能化、電動化和未來車市走向,記者在北京車展期間采訪了多位車企負責人,試圖從其回答中解讀未來汽車產業的變革走向。
Q1:如何看待互聯網企業造車?
寶馬全球董事羅伯森:不論是車企還是互聯網企業,大家關注的點都是出行。目前,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領域是汽車,而寶馬關注的是下一個百年。
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專務執行董事稻本信秀:汽車開發和制造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所以技術積累非常豐厚,我不覺得IT企業會成為造車的主流,馬自達會努力盡量不喪失這方面的優勢。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互聯網企業以關注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思維,正在逐步進入傳統的制造業。汽車行業作為最大宗的消費類制造業,近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開始涉足。
然而汽車行業所涉及到的技術廣度、深度、體系復雜度、技術的封閉性是家電、手機等行業所不能相比的,同時汽車行業也有自己的行業規律。事實上,不單是互聯網企業要做汽車,傳統的汽車行業也在深刻的學習互聯網思維。所以,重要的是看是不是真正的以客戶為中心、真正的掌握了互聯網思維、真正的遵循汽車行業的客觀規律。
上汽集團副總裁乘用車公司總經理王曉秋:一些互聯網企業說要顛覆傳統汽車。就目前情況來看,互聯網公司要顛覆傳統汽車,還是為時過早。
他們參與造車,說要制造出和我們不一樣的汽車。但他們是怎么顛覆的呢?無非就是收購一些傳統車企,然后制造出一臺加了互聯網元素的汽車。這樣簡單地把互聯網加進汽車,并不能顛覆傳統汽車行業。真正的顛覆,應該是徹底取代這個行業。
真正的互聯網汽車,應該是實現完全自動駕駛。但是在這之前,必須實現V2V、V2X、通信等的統一,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誰能拿出這么多資金呢?所以,互聯網公司暫時還顛覆不了傳統汽車。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傳統車企與互聯網的結合不是造車的概念,而是互相合作、如何借助資源的概念。我認為,我們對智能汽車的理解,比互聯網公司更加深入,汽車智能化未來主要依托的是國家基礎設施,而在智能汽車上加入那些與顧客增加粘性的東西,則需要互聯網的數據支持。互聯網造車是一個好事情,我也希望互聯網企業體會一下造車是什么感覺,會比他們想象的難得多。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對于互聯網企業加入到汽車產業應該鼓勵,對整個汽車產業是很大的促進。汽車產業在把這些互聯網技術,包括其他一些通信技術往汽車上加快集成。而這些互聯網公司,把汽車產業一些東西往自身產業構建,這兩者目的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我認為未來兩者的結合和合作是促進汽車產業實現最快的發展。
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姜君:互聯網+對于我們汽車銷售公司來講,更大程度上是集客、引流等。但是汽車廠家的互聯網+,我認為是建立一個新的大數據。互聯網造車觀念和想法至少要往前走,總會對傳統的汽車行業有所啟迪。我們在銷售領域所做的事情,會在線上線下做很多嘗試。我們也希望通過融資租賃、后市場以及衍生經濟等,通過互聯網使大家更便捷。找到用戶,把服務送給用戶,這就是一汽豐田未來要加強研究的地方。
Q2:會不會與互聯網公司合作?
上汽集團副總裁乘用車公司總經理王曉秋:互聯網企業和傳統車企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企業,前者在經營方法、內部競爭機制、思考方式等各方面都和傳統車企不一樣。比如思考方式,車企更多的是想,用戶要什么;而IT企業想得更多的是,先做出來給用戶試試看,不行再換一個。
這種思考方式對我們的啟發是,在互聯網時代,車企需要成為互聯網的獲益者,同時又是互聯網的貢獻者。我們和阿里合作,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寶馬全球董事羅伯森:車企需要與IT公司緊密合作。但這并不意味著車企允許其他人掌握車的控制系統,畢竟安全性是汽車駕駛過程中的首要因素。也許,在車載互聯前段,車企與IT公司有合作的空間,但是在數據方面,必須征得客戶允許,因為數據對客戶而言也是私密的。
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專務執行董事稻本信秀:馬自達也在和一些知名的IT企業進行合作,主要集中在車載互聯系統。因為車企在車聯網技術的研發上自身有局限性,需要找合作伙伴一起開發。
Q3:自動駕駛距離我們有多遠?
寶馬全球董事羅伯森:自動駕駛仍處于發展的早期。比如寶馬新7系,有自動巡航、轉向助力、車道變化輔助等功能,但仍需要時間反應,司機還有一定責任。未來,自動駕駛在技術上對高精度地圖有強烈需求,這也是寶馬與中國相關企業合作,開發下一代高精度地圖的原因。所以自動駕駛真正進入生活還需要很長時間,在技術上、法律上都需要逐步完善。目前來看,到2030年才有可能完全實現自動駕駛,之前無論是車企還是IT公司都會進行多輪道路測試。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康林松:無人駕駛確實是一個慢慢演進的過程,也許某一天,大家發現奇跡將會出現。無人駕駛系統的挑戰更多是技術博弈,更多取決于汽車的感應系統和周圍環境的互動,能夠很本能的轉化汽車應對方案。我們希望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技術都能夠過硬,也希望無人駕駛系統做出來之后,更能適應中國路況和消費者。
上汽集團副總裁乘用車公司總經理王曉秋:智能化趨勢是不可逆的,而智能化的終極狀態就是自動駕駛,所以自動駕駛必然要來到。
但是中國在這方面要走到世界前面,難度很大。
吉利集團總裁安聰慧:盡管現在很多車企和互聯網企業都在對自動駕駛進行研究,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說自動駕駛汽車可以自由在馬路上駕駛。中國更是具有自身的復雜性和獨特性。因而,李書福董事長也在之前提到,自動駕駛行業標準和法律法規的制定迫在眉睫,而這也是我本人的觀點。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無人駕駛比新能源更容易看到未來,或者進程上更容易看到。比如說一級自動駕駛現在就可以用,二級在2017、2018年不是問題,三級到2020年好像也不是什么問題。然后2025實現全自動無人駕駛,我認為是有可能的。
雖然自動駕駛涉及到的問題很多,比如說法律法規,未來的交通事故問題等等。但是我認為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對于社會未來的發展和變革是非常巨大的。如果真正實現,未來中國城市就不會有交通擁堵問題。
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專務執行董事稻本信秀:人類的未來可能會迎來自動駕駛時代,但自動駕駛的目的是什么,是防止交通事故發生,還是駕駛員毫無壓力地坐在車里?所以我們要思考自動駕駛的意義在哪兒。為了能夠實現自動駕駛,必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果其他汽車不是自動駕駛,會形成矛盾,所以普及這個技術還是要花相當長的時間。
Q4:在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上有何戰略布局?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奇瑞從很早以前就開始了自動駕駛方面的研究,從去年開始,我們的無人駕駛車已經開始進行內部測試,從運行情況來看,這個技術還是比較成熟的。接下來,關于奇瑞的無人駕駛,我們會有一些動作,屆時再與媒體深度交流,現在還不便透露。目前,關于無人駕駛技術普及的最大障礙是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建立。
吉利集團總裁安聰慧:在向自動駕駛的過渡階段,我們重點研發ADAS產品,包括夜視系統、輔助駕駛等功能。吉利自動駕駛系統的核心控制策略等均是自主研發,未來將逐步實現半自動駕駛和全自動駕駛,更多細節將在未來合適的時間進行披露。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無人駕駛方面,我們投入確實也不小,有專門的組織在做,但是長城不太善于做技術營銷,這也是我們需要反省的。長城連續兩年在中國的無人車大賽中獲得冠軍和亞軍。長城下次無人駕駛汽車再跑就要跑5000公里,而不是2000公里,否則就沒有價值了。
寶沃集團管委會主席兼CEO華立新:寶沃第一步是智聯階段,同時在后臺不斷優化完善;下一步是智能,然后才是自動化駕駛。現在推動自動駕駛的時機還未成熟,價格太高消費者無法接受,寶沃會一步步按照自己節奏走。
英菲尼迪全球總裁羅蘭·克魯格:無人駕駛汽車這一部分,我們已經在英菲尼迪Q50上大膽使用了全球首創的線控轉向DAS,它無論是給駕駛員還是給整個汽車都能帶來非常高的自由度和安全性。此外在主動巡航控制方面,我們也有自己的安全屏障系統,可以在發生事故之前進行相關預防。我們對無人駕駛技術定義為英菲尼迪所要關注和發展的核心技術,并且也會把它應用到其他車型上。
長安馬自達總裁田中英明:自動駕駛技術在中國市場發展最快,所以提供讓客戶愉悅的功能也是長馬考慮的重點,但這不是馬自達的強項,所以對這一領域,長馬會收集中國客戶的使用習慣,最終導入到產品上,以提高客戶服務的滿意度。
Q5: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有何規劃?
本田株式會社社長八鄉隆弘:插電式混動,中國計劃2020年前導入,美國2018年導入。燃料電池車型今年開始在日本租賃銷售,美國也會在今年租賃銷售,而中國市場會參考市場環境進行考慮。純電動車型將在2018年導入美國,之后考慮在日本、中國投放。中國市場今年將投放混動雅閣,其他車型考慮消費情況再做決定。
到2030年本田全球銷量將有2/3是電動車型,中國市場能占到多少要到時候再考慮,也有可能超過2/3的車型導入,但我們會盡量進行混動的本地化生產和采購,來降低成本,實現真正的國產計劃在2018年。不過在混動車型銷售的初期,以進口為主。
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禮祥:中國在汽車的燃油經濟性和二氧化碳排放上有越來越嚴格的要求,要達到相關標準,多數車企都要提高所售產品的新能源汽車占比。未來5年,福特汽車的計劃是,全球所售車型的10%-20%都是新能源汽車,這個比例同樣也適用于中國市場,所以今后福特在中國市場會逐漸增加所售新能源汽車比例。
沃爾沃汽車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漢肯·塞繆爾森:我們相信未來的發展重點在電動車方面,因為它有助于減少汽車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同時我們希望在這個新的發展趨勢中站在行業前列,我們在此已經承諾到2020年我們沃爾沃將會向我們的客戶交付100萬輛電動車。
廣汽集團總經理曾慶洪:今年廣汽三大新能源車陸續上市,分別在4、6、9月。未來廣汽至少有7款車型布局新能源,2020年總量超過20萬輛。目前,廣汽成立新能源汽車分公司,是為了盡量能夠共享資源,和乘用車型共享生產線。當新能源汽車的銷售規模達到一定量時,也會有獨立的生產線。
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小川哲男:我們去年發布的Mirai這款氫燃料電池車在日本市場受到了很大的關注。我們會密切跟進全球范圍內整體構建“氫能源社會”的步伐,不斷加強推廣和普及氫燃料電池車。關于氫燃料電池車引進中國的問題,甚至包括在全球任何一個市場引進氫燃料電池車,我們都會結合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的情況加以探討。
Q6:今年中國車市走勢如何?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康林松:中國是我們最重要的市場,這與我們全球的增長戰略一致。未來中國依然是增速最快的市場,過去幾年我們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增長,到2020年,我們希望取得一個好的位置,并非以不惜一切代價的形式來實現,而是希望能夠實現品牌和產品相平衡的增長。
未來幾年中,中國依然會釋放更大的市場潛力,也會給我們釋放更多機會。實際上,我們不僅未來希望的是銷量增長,更想要實現產能增長。在生產、研發、互聯智能以及適應中國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實現增長。所以奔馳在中國市場上的期許不僅是市場和營銷,更重要的是在產品發展和設計、與客戶之間的共贏。
寶馬全球董事羅伯森:從一季度的數據來看,中國豪華車市場正在走穩,預計今年寶馬會在中國市場實現個位數的增長。我們關注到市場正在發生很多變化,但相對而言,寶馬更關注未來。成功不是看銷量,而是看在技術上是否處于領先地位。寶馬致力于有效率有利潤地增長。
英菲尼迪全球總裁羅蘭·克魯格:從整個市場的發展來看,小型化已經成為一個大的市場趨勢,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正在購買更能夠彰顯他們個性的車型,對于豪華汽車市場來說,小型化、年輕化的趨勢也是一個主流。
吉利集團總裁安聰慧:去年以來,車市整體呈微增長狀態,豪華、合資及中國品牌每個細分市場陣營的格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少車企嘗試了“官降”、減產以及加大渠道維穩力度等。市場結構也發生了巨變,轎車市場開始出現連續的銷量下滑,SUV逆勢增長,MPV在驟然的增速“登頂”之后逐漸回落到個位數。
Q7:SUV市場還能火多久?
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峰:全球來看,SUV細分市場車型比例最高的是美國,占據30%-35%,我國SUV市場已經逼近30%。未來幾年,消費者的選擇會發生不斷變化,中國有可能汽車總量超越美國市場后,在SUV這一細分市場中會再擴大,也更有機會超越美國。
我國SUV市場已經持續五年平均增長率在50%,如此蓬勃的市場會對自主品牌的持續增長、占有率和盈利性做出很大貢獻。“SUV熱”也是自主品牌最后的機會,北汽將會抓住SUV青春的尾巴。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中國自主品牌真正盈利的不超過三家,長城的利潤是最實在的,長城現在確實股價不太好,但股價波動是正常的。競爭一定會持續下去,不僅僅是自主品牌之間,包括外資品牌。在中國如果外資品牌的利潤總是這么高、不能感受到中國市場的壓力,中國品牌在本土作戰便沒有明顯的優勢,中國汽車走出去到海外市場也不會有優勢,紅海競爭一定會給我們創造價值,藍海不會鍛煉出有競爭力的企業。
關于競爭,我還想說,一個賽事中,最累的是五項全能的運動員,但是價值是最差的,沒有人能夠記住他。長城已經在SUV市場是多年的第一了,只要是第一,就有價值。風險是有的,但是我覺得,長城聚焦、孤注一擲的戰略,比腳踏多條船的戰略,風險小的多。
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禮祥:現在還看不到有任何理由SUV的熱度不會持續下去,因為SUV的性能、造型都深受中國消費者的喜愛。福特一直以生產最好的SUV車型著稱,我們正把SUV的生產能力帶給長安、江鈴兩個中方合作伙伴。
北京梅賽德斯-奔馳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倪愷:SUV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盡管相較過去十年的迅猛增速,去年SUV銷量增長有所放緩,但增幅依舊十分健康。我們預計SUV將長期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
隨著三、四線城市的發展,敏捷、自信的SUV車型將越發受到市場歡迎,因其既適合都市出行,又適合越野探險。
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范炘:未來SUV市場將進一步細分,在年輕需求特點顯著、421家庭結構、一車多能等消費需求拉動下,7座中型SUV,個性化緊湊型SUV將日趨主流。全新馭勝S350及馭勝S330正是洞察消費者需求而推出的車型,未來還會有更多滿足消費趨勢的產品推出。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不要看當前SUV高速增長,很快跟轎車一樣變得競爭非常激烈,今年已經很激烈,至少自主品牌這個圈子大小價格戰已經開打,在終端各種降價、促銷都是非常激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