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舉行的 “2016新能源汽車產業峰會”上,業內專家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亟須加快解決行業痛點,彌補短板,早日實現真正產業化、市場化。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統計,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40471輛,銷量331092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雖然新能源汽車銷量正在翻倍增長,但在全年汽車總銷量的大蛋糕之中,新能源汽車所占比例僅有1.3%左右。
發展新能源汽車,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環境,是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抓手、發展新經濟的重要內容。一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很大程度上依靠“政策紅利”。不過,面對市場化競爭的環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長遠發展不能一味依賴政策的“庇護”。
2015年國家發布的 《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確提出,2017-2020年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車型補助標準適當退坡,其中:2017-2018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2020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
截至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還不足百萬。而按照《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到2020年,我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預計將超過500萬輛。
面對補貼“優待”減少的趨勢,要想實現2020年500萬輛產銷量的目標,新能源汽車產業必須主動迎接挑戰,自謀出路。
當下,新能源汽車仍存在續航里程短、充電時間長、充電設備配套不足等內在短板。離真正的產業化還有明顯的距離。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在動力和使用成本方面有優勢,但在價格、使用便利性方面存在明顯的差距。
“十三五”期間是考驗企業能否擺脫政策扶持、獨立前行的關鍵階段。補貼退坡將是大趨勢,擺在企業面前的問題是,在成本壓力完全落到自身頭上時,企業能否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突圍。對企業來說,技術和成本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因此,提高國內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同時,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成本下降,才能應對國家補貼退坡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