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海現貨1#鉛價格已經達到16400元/噸。從
9月以來鉛價進入連續上漲行情,上漲幅度已經超過3000元/噸。
助漲理由可以歸結為是各種成本上升、環境治理、貨幣政策、匯率波動、宏觀調控、甚至行業壟斷導致的被動上漲。
在一片“漲、漲、漲“的狂潮之下,電動車行業已經沸騰。
生意難做 ,最后兩月促銷再旺一把,本以為可以賺點錢過年,誰知道原材料瘋漲,各種輔料也比拼著漲價,運輸成本上漲,人工工資也要漲,連微信支付寶也要收手續費了,深感壓力山大……
眼看銷量毫無起色,品牌商為打價格戰拼命擠壓上游供貨商,這可是拼命的節奏呀!
在這沸騰的經濟環境下,有多少企業能夠熬過這致命的2016呢?
最近一個多月以來,由電動車各大媒體披露的運費、鉛價、鋼價、配件等產品漲價,引發了眾多熱議、爭論,甚至不泛質疑。
少數經銷商還指責是媒體與部分廠家的聯手炒作。
目前行業內都有呼聲說要上調出廠價,但真正上調價格的企業并不多,大家更多的是對原料市場價格波動和電動車市場行情進行觀望。現如今已經接近年底,若是突然提高出廠價會對年底結算造成一定影響,并有可能出現爭搶客戶情況。
電動車整車廠都會對原料進行一定的儲備,這波價格的調整更多的是影響新一批訂單,但若此輪原料上漲只是一個短時間段內的爆發,引起一輪出廠價格上調的可能性就很小。不論此輪上漲周期長與短,那些有事先大量囤貨的企業,相比同行業企業都是獲取了更多利潤的。
若整車廠現在開始下單采購材料,其價格將高于原先的價格,電動車的價格波動有可能在2個月后凸顯出來。也就造成了部分經銷商的誤解,認為電動車漲價是炒作。
但電動車漲價已是不爭的事實。當然不要將其與一線市場上電動車廠商的價格促銷混為一談。這里所說的漲價,是指電動車產品受到上游原材料成本,以及資產價格上漲而帶來的價格反彈,在今年已是勢在必行。
不是電動車漲價,是整個物價都在漲!
鋼價一周上漲10%以上,鐵礦石價格創一年多以來新高。
國際油價在今年1-2月觸及低點后已反彈上漲超過65%。
紙箱、面板、泡沫、發泡材料、氣管、相關原材料等都有15%到50%增長,而玻璃、冷板、不銹鋼、油漆原材料至今日止己上漲30%到50%。
連日來,全球范圍內的原油、鋼材價格上漲,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后期還將會存在進一步上漲空間。這既是大宗原材料的觸底反彈,也是受到全球經濟刺激政策作用下的必然上漲。
其實對于所有電動車企業來說,都已經非常敏銳感受到,上游原材料價格與去年相比已經出現一輪報復性的反彈,整體漲幅應該在15%—30%左右。
此外還要看到,從當前全球和中國經濟環境來看,都在增加貨幣的市場投入,導致貨幣的購買能力下降,即通常我們說的"錢不值錢",這還將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由此這也會持續推高電動車企業的產品運營成本上漲。
據悉某一線大品牌已經將每一輛電動車出廠價調漲約20塊左右。
更有品牌已出調價函:
電動車廠家壓力最大,兩頭都受擠壓!
當前電動車企業的經營成本壓力,除了上游的原材料價格反彈,短期不可能回調下跌。更重要的,貨幣上漲,勞動力成本上漲也是必然趨勢。
由此當前的生存空間和競爭態勢可以說是"兩頭受壓":一頭是來自企業內部的各項運營成本、費用支出,還在不斷增長和攀升;另一頭則是來自市場外部的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戰還在繼續,經銷商還在繼續要求投入費用和資源。
而此次的漲價潮,或許是一種經濟生態業已沸騰的外在表現,最終的結局必然催生電動車行業新一輪的破產倒閉潮。
在我看來,未來的一年時間,電動車行業的大洗牌不可避免。
前些年,電動車還經歷了盲目擴張導致的壓價保量的惡性競爭的考驗。
在各種成本大漲,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景氣的情況下,一些資金不足、訂單銳減、缺乏創新、負債高企的企業將率先倒下。
可否誰來消費誰買單?有人認為,這部分價格要完全由終端消費者“買單”不太現實,消費者可以選買或者不買,買貴的或者買便宜的。
調整產品結構、提升利潤空間才是企業從“成本劫”突圍的方式:
高端產品和新研發的產品相對比較容易提價,因為高端產品,客商主要要求的是品質,他們對價格并不敏感;新研發的電動車,則是因為款式打動了對方,也就能接受其價格。除此之外,在如今的市場上,要提價是一件非常艱辛并且難以實現的事情。
好的產品一定能讓電動車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具議價能力。
量跌利漲,對于廠家和商家來說,是當前的生存之道。可以采取“提前備貨和囤貨”手段,化解可能出來的漲價壓力和矛盾,但在變幻莫測的電動車市場上更要"以不變應萬變"、"以萬變領多變"。
對未來也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要學會賣出更多的高利潤產品,才能適應這個時代電動車產業發展新通道的考驗。
當然,也需要在品質和利潤之間,找到一個新平衡點,絕對不能走極端、盲目追求利潤,而忽視品質。
近一個月來,各種原材料瘋狂上漲,橡膠、煤碳、鋼鐵、鋁材、鉛價一路狂飆。
11月1日,上海現貨1#鉛價格已經達到16400元/噸。從
9月以來鉛價進入連續上漲行情,上漲幅度已經超過3000元/噸。
助漲理由可以歸結為是各種成本上升、環境治理、貨幣政策、匯率波動、宏觀調控、甚至行業壟斷導致的被動上漲。
在一片“漲、漲、漲“的狂潮之下,電動車行業已經沸騰。
生意難做 ,最后兩月促銷再旺一把,本以為可以賺點錢過年,誰知道原材料瘋漲,各種輔料也比拼著漲價,運輸成本上漲,人工工資也要漲,連微信支付寶也要收手續費了,深感壓力山大……
眼看銷量毫無起色,品牌商為打價格戰拼命擠壓上游供貨商,這可是拼命的節奏呀!
在這沸騰的經濟環境下,有多少企業能夠熬過這致命的2016呢?
最近一個多月以來,由電動車各大媒體披露的運費、鉛價、鋼價、配件等產品漲價,引發了眾多熱議、爭論,甚至不泛質疑。
少數經銷商還指責是媒體與部分廠家的聯手炒作。
目前行業內都有呼聲說要上調出廠價,但真正上調價格的企業并不多,大家更多的是對原料市場價格波動和電動車市場行情進行觀望。現如今已經接近年底,若是突然提高出廠價會對年底結算造成一定影響,并有可能出現爭搶客戶情況。
電動車整車廠都會對原料進行一定的儲備,這波價格的調整更多的是影響新一批訂單,但若此輪原料上漲只是一個短時間段內的爆發,引起一輪出廠價格上調的可能性就很小。不論此輪上漲周期長與短,那些有事先大量囤貨的企業,相比同行業企業都是獲取了更多利潤的。
若整車廠現在開始下單采購材料,其價格將高于原先的價格,電動車的價格波動有可能在2個月后凸顯出來。也就造成了部分經銷商的誤解,認為電動車漲價是炒作。
但電動車漲價已是不爭的事實。當然不要將其與一線市場上電動車廠商的價格促銷混為一談。這里所說的漲價,是指電動車產品受到上游原材料成本,以及資產價格上漲而帶來的價格反彈,在今年已是勢在必行。
不是電動車漲價,是整個物價都在漲!
鋼價一周上漲10%以上,鐵礦石價格創一年多以來新高。
國際油價在今年1-2月觸及低點后已反彈上漲超過65%。
紙箱、面板、泡沫、發泡材料、氣管、相關原材料等都有15%到50%增長,而玻璃、冷板、不銹鋼、油漆原材料至今日止己上漲30%到50%。
連日來,全球范圍內的原油、鋼材價格上漲,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后期還將會存在進一步上漲空間。這既是大宗原材料的觸底反彈,也是受到全球經濟刺激政策作用下的必然上漲。
其實對于所有電動車企業來說,都已經非常敏銳感受到,上游原材料價格與去年相比已經出現一輪報復性的反彈,整體漲幅應該在15%—30%左右。
此外還要看到,從當前全球和中國經濟環境來看,都在增加貨幣的市場投入,導致貨幣的購買能力下降,即通常我們說的"錢不值錢",這還將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由此這也會持續推高電動車企業的產品運營成本上漲。
據悉某一線大品牌已經將每一輛電動車出廠價調漲約20塊左右。
更有品牌已出調價函:
電動車廠家壓力最大,兩頭都受擠壓!
當前電動車企業的經營成本壓力,除了上游的原材料價格反彈,短期不可能回調下跌。更重要的,貨幣上漲,勞動力成本上漲也是必然趨勢。
由此當前的生存空間和競爭態勢可以說是"兩頭受壓":一頭是來自企業內部的各項運營成本、費用支出,還在不斷增長和攀升;另一頭則是來自市場外部的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戰還在繼續,經銷商還在繼續要求投入費用和資源。
而此次的漲價潮,或許是一種經濟生態業已沸騰的外在表現,最終的結局必然催生電動車行業新一輪的破產倒閉潮。
在我看來,未來的一年時間,電動車行業的大洗牌不可避免。
前些年,電動車還經歷了盲目擴張導致的壓價保量的惡性競爭的考驗。
在各種成本大漲,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景氣的情況下,一些資金不足、訂單銳減、缺乏創新、負債高企的企業將率先倒下。
可否誰來消費誰買單?有人認為,這部分價格要完全由終端消費者“買單”不太現實,消費者可以選買或者不買,買貴的或者買便宜的。
調整產品結構、提升利潤空間才是企業從“成本劫”突圍的方式:
高端產品和新研發的產品相對比較容易提價,因為高端產品,客商主要要求的是品質,他們對價格并不敏感;新研發的電動車,則是因為款式打動了對方,也就能接受其價格。除此之外,在如今的市場上,要提價是一件非常艱辛并且難以實現的事情。
好的產品一定能讓電動車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具議價能力。
量跌利漲,對于廠家和商家來說,是當前的生存之道。可以采取“提前備貨和囤貨”手段,化解可能出來的漲價壓力和矛盾,但在變幻莫測的電動車市場上更要"以不變應萬變"、"以萬變領多變"。
對未來也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要學會賣出更多的高利潤產品,才能適應這個時代電動車產業發展新通道的考驗。
當然,也需要在品質和利潤之間,找到一個新平衡點,絕對不能走極端、盲目追求利潤,而忽視品質。
來源:全球電動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