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是一種什么場景呢?舉個例子:你所在的廣告公司,把辦公室設在了一個面積巨大的科技園里,辦公室所在的大樓距離園區大門還有一公里的距離。這天,你要趕甲方的一個項目,加班加到了半夜 12 點,累的連狗都不如。按照規定,這個時間里,園區禁止出租車進入大門,于是你打開手機里的一個 App,預約了一輛無人駕駛的園區擺渡車,幾分鐘以后,App 提示你車子已經到達樓下,你心里一邊罵著甲方 XX,一邊拿起下午快遞小哥送來的網購化妝品,直奔那輛無人車而去。
它把你送到園區門口,你下車之后,看著這輛車,眼睛里全是感激,于是掏出剛買的 iPhone 9,摁下一張照片,然后發了條朋友圈并配文字:「還好有你,讓我在被虐成狗的日子里還能感受到一絲關懷,科技真好,么么噠……」
當然,更讓你開心的是半小時之內收到的上百個點贊+留言: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
當然,此情景同樣適用于媒體人……
一次真實的無人車展示
按照現在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的發展速度來看,這個想象可能用不了太長時間就能變成現實。
如果你去了前幾天在杭州辦的云棲大會,應該能看見幾輛無人駕駛的低速電動車在云棲小鎮里跑,供人進行試乘體驗。
我們也去試了試,我們體驗的時候,這輛車并沒有裝方向盤,乘客坐在座位上,工作人員按下一個啟動按鈕,車子自己起步、轉彎,最高速度有 15km/h 左右。體驗路線還被設置了一個障礙物,這輛車也能自動躲避然后繼續前進。整個行駛過程里,加減速和轉彎的動作還算比較柔和。
車艙里能看見一個平板電腦,上面顯示了地圖、車輛位置已經速度等信息。工作人員說,這實際上是一個 App,乘客上車之后,可以通過這個平板電腦選擇你想去園區里的哪一棟樓,然后在 App 里點擊按鈕啟動車輛。從界面里還可以看到「歡迎使用蛋蛋出行」的字樣。
關于這個無人車,其實 GeekCar 在它發布的時候就做過報道。這是一個三方參與的項目,由鑼卜科技、千尋位置和智行者科技共同完成,它現在已經在包郵區的某園區里開始試運營了。
三方在這項目里是這么分工的:
鑼卜科技:這是一家做個人交通工具的公司,產品包括平衡車、電動自行車等。這輛低速電動車由他們研發生產,也就是說,他們負責車輛本身的事情。這輛車用了雙輪轂電機,不過外觀有點「似曾相識」。
智行者科技:這家公司來自北京,主要做自動駕駛研發。之前他們曾經和北汽有過自動駕駛方面的合作。我們體驗的這輛車,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相關的工作由他們負責。
千尋位置:這家公司我們也報道過,主要做高精度定位,在這個項目里,他們還順便「承包」了高精度地圖的事兒。
那么,這輛車實現無人駕駛的具體原理呢?
從傳感器角度來說,它并不復雜,僅僅是用了一個 2D 激光掃描儀。廣義上來說,這也是激光雷達,但是它的主要用途并不是在無人駕駛方面。這個激光掃描儀的品牌是 SICK,被安裝在車子正前方,用來測定和障礙物的距離、相對位置。理論上來說,它可以掃描 270 度的水平范圍,但是在這輛車上被限制在了 180 度。工作人員還提到了雙目攝像頭,但是在演示車上我們沒看到,應該是有其他的計劃。
支撐起它的無人駕駛的另一個重要要素是高精度地圖和厘米級高精度定位,他們能讓無人車精確的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
當然,這種無人駕駛技術方案,在園區這種環境下可能是可行的,但是在更大的范圍內,還遠遠不足以支撐起無人駕駛。一方面的原因是,園區面積相對固定,從成本角度來說比較容易制作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地圖和定位是無人駕駛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在有了高精度地圖的前提下,園區內的行駛路線非常固定,基本上就是在幾個建筑之間擺渡,環境和路線相對可控,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縮減一些傳感器,降低成本。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車子的行駛速度并不快,演示過程中15km/h 的最大速度,既可以降低安全隱患,又可以降低對于傳感器技術指標的要求。
現場的工作人員說,這輛車在無人駕駛的算法方面,走的還是「小心謹慎」的路線,并不激進。這在試乘時也能感受到:車子會在距離障礙物比較遠的地方就減速甚至完全停止。
不過,相對于在云棲小鎮這種環境里的體驗,我們更好奇的是,它真正在一個園區里投入運營時,到底會表現成什么樣。反正朋友圈文案已經編好,就看什么時候能真的發送出去了。